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 > 正文

浅谈育儿的几个困境

困境一、居家养育成本高,方法单一

随着80、90成为生育的主力军,家庭教育的输出主体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其中,依托早教视频引导教育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不论是平台买课还是私下买课,价格都很高,少部分可以买断的外,大部分都只贩卖一定的使用期限,到期还要续费。不看电视的情况下,大部分父母都缺乏更多的陪伴儿童的方式,少部分父母连和成年人相处都社恐,和孩子相处也显得笨拙和木讷,只能照搬老一辈当初和自己相处的方法来和下一代相处。

困境二、基础设施不完备,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层次

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父母白天都要上班,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老一辈又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储备,在高质量教育、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进行户外活动,但有一个现状就是很多社区都不具备儿童玩乐的场所,甚至出门就是马路,公路,车辆来往频繁,不适合儿童玩耍也不能让儿童玩耍。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孩子的精神需求层次也随着拔高,不再满足于玩玩泥巴采采花草就可以混日子,许多孩子对于兴趣爱好都有了一个清晰的需求和渴望,但现实是兴趣班收费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支付或支付了就会影响生活质量,而落后地区和农村连像样的兴趣爱好培养机构都没有,落后的地区发展条件不仅逐渐埋没个别具备天赋的孩子,也剥夺了孩子对于未来更多的选择权。

困境三、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难,民办学校收费高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一部分体现在外来人口的占比上,而部分地区推行的积分入学制则加重农民工子女和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成本,达不到积分要求的学龄儿童家庭就不能进入公立幼儿园,但是孩子要读书,唯一的选择就是缴纳比公立学校更高的学费来换取民办学校的入学机会,要不就只能回到原籍就学,孩子回到农村,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父母跟着一起回去,让劳动力流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二是加剧留守儿童的给乡村治理带来的负担。

除了以上几个困境,老中青三代的育儿观不同、新媒体载体(如手机)泛滥、幼儿面对风险抵御防范能力弱等困境也让现在的人对于养育孩子有心无力,才会有网上“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的言论。

应对以上几个困境,有以下几个思路可以考虑一下。

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儿童科教资源的投入力度。国有制片厂、影视公司应适当将资源从流量影视领域倾斜到科教领域。3岁到14岁这个阶段的科教片相对来说是比较贫乏的,市场上的产品,一方面质量不行,粗制滥造居多,一方面舶来品大行其道,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树立正确三观的特殊时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投资,成本方面,可以采用竞标竞价的方式来降低,政府也可以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补助来吸引企业的投入。要保证科教效果,就要把儿童教育工作当做大项目大工程来做,严格品控,严禁夹带私货,要保证一定的产出率,还要形成一定的反馈改进机制。

二是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尤其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响应人民群众呼声,让占用道路跳舞、占用球场跳操少出现,不出现,这就要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候,摸清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文娱设施底数,加大文艺场所建设力度,做到乡镇有中心广场,村社区有小广场,广场内设置适应需求的娱乐运动设施,让老人也好,孩子也好,能够不花钱、不远行就可以玩开心、放轻松,这样不仅能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和频率,也有利于减少犯罪和冲突的发生。

三是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各类群体的诉求,给予老百姓更多的选择权。积分入学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前提是教育资源分配已经合理平衡了,在不能保证教育资源配给合理的基础上,实行积分入学,只会让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无所适从,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教育条件落后,老百姓不愿意把孩子放到农村去读书,那么下一步是不是应该考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求一个乡镇或一个片区能有一所或几所能达到中心城区普通学校标准的学校,满足孩子即使不进城也能出好成绩的诉求。或者改变积分入学制度的包片方式,能否将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贡献度量化,作为入学的考量标准之一,比如将缴纳医保、社保的年度,是否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从事特殊职业等量化为积分,增加流动人员子女入学的机会,让城市留住人,留住劳动力。